南昌青稞元技术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毛志兵:绿色智造引领中国建造进入新时代

分享到:
伴随着双碳目标逐步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行业共识。现以《绿色智造引领中国建造进入新时代》为题,跟各位共同探讨双碳目标下的行业发展。同时建议建筑业要以“三造”融合创新、统筹“四化”协同发展,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建造”迈向“建造强国”。

一、准确领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当前,中国建造在总体水平上已居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和充分,在内涵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变革生产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世界的变化、中国的变化,推动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是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

工程建设行业上下游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以建筑、基础设施为终端。特别是在当前外部形势下,我们更应通过科技创新塑强“中国建造”品牌,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众多关联产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而推动“中国制造”整体更好“走出去”,提升我国竞争实力。

2

从城市发展层面看,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筑和基础设施是城市构成的基本物质单元。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代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发展新型的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创造绿色智慧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将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使城市智慧运行具备了支点、纽带与空间,推动生产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互联互通、高效便捷。

3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建造方式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力等制约不断凸显,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转变建造方式,通过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显著提高建造及运行过程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节能环保、效率提高、品质提升与安全保障,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深刻把握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发展要求

与先进制造业相比,建筑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且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的产业,亟待推动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发展,围绕“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变革已刻不容缓。

1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一般而言,建筑碳排放可以按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建筑维修、建筑拆解、废弃物处理七个环节构成全生命周期排放量。更宏观地,也可以大致按照物化阶段、运行阶段、拆除阶段来划分,其中物化阶段主要包括建材生产和施工建造过程的碳排放,可称作隐含碳排放或内含碳排放。

多数研究认为,一般情况下,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中运行阶段占据最大比例,在60-80%左右;其次是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在20-40%左右;施工过程仅占5-10%左右,拆除阶段占比更低。尽管一些学者和机构对各阶段的具体占比存在一定的分歧,但都普遍认同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源于建筑运行和建材生产这一基本共识。

2

双碳目标对工程建设行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若要实现2030年建筑碳达峰,则“十四五”期末建筑碳排放总量应控制在25亿吨CO2,年均增速需要控制在1.50%;“十四五”期末建筑能耗总量应控制在12亿吨CO2,年均增速需要控制在2.20%。能源转型委员会(ETC)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建筑业可以实现碳中和,但要在整个生命期内实现建筑脱碳,就需要对行业进行彻底改革,需要用碳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绿色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目标指标体系、标准技术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测考核体系。

对此,我国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都已行动起来,《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期内的绿色建造,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则明确,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日前发布《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要求全行业扭转以不可再生资源能源承载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资源能源、生态友好、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提出: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

此外,由中建科技团队编写《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方案》已正式发布,旨在推进绿色建筑产品和建造过程的统一,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和助力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牢牢抓住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在保持较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高质量体现在产业整体竞争力更为强大,集中体现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过程安全、精益建造、品质保证,最终实现价值创造”。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庞大,今天仅仅尝试从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视角来做些分析,与大家交流。

1

抓住“三造”融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对建筑业而言,如何借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这“三造”融合来推动技术创新与行业变革,将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路径。中国创造引领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支撑中国建造,中国建造来推动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更好发展。

“三造”融合不但可改变中国,还将影响世界。这是因为:“制造+创造+建造”是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基因。回顾建筑业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建筑业的技术革命与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工业部门的技术变化紧密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生产方式总体上仍比较落后,还没有真正完成建筑工业化。横向比较,制造业技术先进性已经显著领先于建筑业,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制造业先进技术向建筑业外溢、转移和扩散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制造+创造+建造”为特征,推动现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建筑业融合创新,寻求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的完美契合。

探索“研发+设计+制造+建造+服务”高度集成的新生产与服务体系,代表了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基因,并将适应不同类型建筑特点要求,衍生出新一代装配式建筑MiC(模块化集成建筑)、钢筋现场工业化、3D打印建筑等多条路径的有效探索,创造更广阔的新技术应用场景。

2

统筹“四化”协同发展,推动建造方式变革

在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下,促使传统建造方式向节能、绿色、低碳、环保等现代化建造方式转变,推动中国建造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面临的新任务,更是我国建筑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1.绿色化是新理念的重要要求

面对严峻的碳排放攀升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建筑领域绿色化和减碳力度,转变传统建造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碳减排的重要举措。建筑领域除降低建筑用能实现碳中和,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推动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技术方法创新,推进空间节能和设备系统节能的融合,大幅降低供暖、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需求,促进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低碳用能理念落实,对减少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至关重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未来“零碳”建筑、被动房、低能耗住宅将成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2.智慧化是新时代的关键引擎

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已成为全球建筑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行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直接体现。从工程建造产业链来看,在BIM、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工程建造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快,正驱动数字建造向智能建造、智慧建造提升,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得到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从各建造相关主体看,无论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建筑企业管理的方式,还是宏观层面政府监管,都在向数字化快速迈进。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支撑了智慧城市建设,把社会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3.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国家及行业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施工现场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不断提升等问题不断凸显,对施工现场作业方式、建筑节能降耗、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业化方式重新组织建筑业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的重要方式,对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个人理解新型工业化需强调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全专业一体化”和包含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施工装配、智慧运维的“全流程一体化”,其前提是设计与工艺标准化。工业化建造也不应局限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工业化也是工业化一种场景,比如空中造楼机和住宅造楼机等智能化产品就是现场工业化的一种方式。

4.国际化是新格局的关键要求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稳定性因素交织,全球产业化分工格局面临历史性重构,大国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边缘创新和跨界融合趋势凸显。

挑战和机遇并存,建筑企业实施海外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在新发展格局下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增强经济活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建筑业要以更深邃的历史眼光、更高的目标站位和更强的使命担当,推进国际化经营,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在更大范围参与全球竞争,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以技术标准带动产业国际化融合,坚持国际化视野,体现中国元素,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工程全过程设计咨询服务等有效模式,加快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推动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向着世界领先水平阔步迈进。

3

科学把握生产方式向新型建造发展必然趋势

当前,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工程建造正以品质和效率为中心,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其落脚点体现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将推动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促进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驱动”。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站在历史观,深刻理解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每一次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巨大跃升。工程建造随之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抓住了劳动力充足、资本稀缺时代的发展机遇,通过对工程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通过建造技术装备的持续提升,将产业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但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更充足的资本涌入,要求建筑业必须向工业化进程的更高级阶段迈进,也就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是带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2.站在未来观,准确把握智慧建造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正在加速推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质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将奠定人类数字文明的发展基础,不仅本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产业,还将颠覆传统产业,使之走向数字化,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投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此外,新基建触发带动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建筑业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程行业的生产力提升一直相对缓慢,过去20年间,生产力平均每年提升1%左右。而未来应用新技术后可以帮助工程行业提升约15%的生产力。我们理解,其关键就是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动智慧建造的发展与应用。这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提升行业科技含量、提高人才素质、推动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我国资源相对匮乏、供需不够平衡等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建筑产业未来占据全球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3.站在全局观,紧紧抓住绿色建造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归宿

如果要寻找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导理念,我认为应该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打造更具价值的应用场景,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建造服务,要兼顾人与自然,也就是要实现绿色建造。为此,我们要把握道法自然、承启中华、AI赋能的绿色建造发展路径,把在家园层面实现绿色、生态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归宿,通过推动面向未来的绿色建造技术应用,把建造的绿色化水平由浅绿推向深绿,在未来的绿色建筑实现群落智慧的碳平衡,真正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四、以新型建造方式支撑中国建造进入新时代

当前,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为更好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工程建造正以品质和效率为中心,向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发展。

1

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理念和内涵

新型建造方式是中国建造突出的表现方式,是做大做强中国建造的重要支撑。我认为新型建造方式是指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以“绿色化”为目标,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工程总承包为实施载体,以绿色建材为物质基础,实现建造过程“节能环保、提高效率、提升品质、保障安全”。新型建造方式(Q-SEE)是在建造过程中,以“绿色、智慧、工业化”为特征,更好地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品质提升(Q),安全保障(S),节能环保(E),效率提升(E)”的新型工程建设方式,其落脚点体现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和建筑工业化。

2

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发展的路径

1.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

实施“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参与、多措并举,才能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对建筑业而言,首先要开展碳排放定量化研究,确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约束,制定投资、设计、生产、施工、建材和部品、运营等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立量化实施机制,推广减量化措施,分阶段制定减量化目标和能效提升目标。其次,加强减碳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建立绿色低碳建造技术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撑引领低碳产业和技术发展。聚焦“双碳”战略目标,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瞄准国际前沿,抓紧部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围绕新型建造方式、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捕集封存利用、绿色施工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技术。

2.营造新型建造应用环境

建立新型建造方式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实用、前瞻性强的新型建造方式标准和应用实施体系,完善绿色建造技术体系和建筑产品,拓宽智慧建造应用体系和业务领域,完善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和建筑产品,强化新型建造方式下建筑产品理念。保障新型建造方式资源投入,加快对在数字科技、智能装备、建筑垃圾、低碳建材、绿色建筑等领域重点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和产业的战略布局。打造新型建造方式平台体系,打造创新研究平台、产业集成平台、成果应用推广平台。

3.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打造形成涵盖科研、设计、加工、施工、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新型建造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打造新型产业链,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全产业供应链体系。做强“平台+服务”模式,通过投资平台、产业平台和技术平台,把绿色低碳等都统筹起来,作为城市整体绿色低碳服务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关注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率先布局,抢抓市场机遇。关注生态修复、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相关产业,在业务合作上探索新模式。

4.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开辟智慧建造新产业,实现智慧建筑、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等业态的设计、施工、运营、运维等全生命期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和持续迭代升级。探索研究BIM与CIM技术融合及数字孪生技术,加强数据资产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可存、可取、可用的工程项目大数据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依托项目探索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快数字化新技术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

5.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围绕新型工业化,持续加大投入,以“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伙伴产业链模式”,建立相关评价指标,形成长期稳定的企业协同创新链条。在装配式建筑和现有现场工业化基础上,基于标准化技术平台将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物流等全部环节整合,形成多个项目间可资源协同的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效益。加快产业工人培育,重点培育掌握BIM、信息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及专业技术方面的产业技术工人和基层技术人员。

风起云涌,山鸣谷应。展望未来,我们要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新型建造方式为抓手,推动全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在自主创新中做强“中国建造”,在质量提升中做优“中国建造”,在国际合作中做大“中国建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共同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上一篇:跨界打劫!阿里巴巴中标雄安新区BIM管理平台项目
下一篇:人民日报赞了!智慧工地助力河科大一附院肿瘤医院建设